“雪蘑菇”是怎么“冒”出来的?
寒冬腊月,瑞雪翩跹。很多来黑龙江旅游的游客发现,房顶、树枝、石头上的积雪随物赋形,“冒”出了一朵朵胖嘟嘟的“雪蘑菇”。

“雪蘑菇”是在地表突出物体上,拥有较强黏性和附着力的雪花层层累积而形成的,主要出现在水汽充足、降雪量较多的地区
“雪蘑菇”是在地表突出物体上,拥有较强黏性和附着力的雪花层层累积而形成的,主要出现在水汽充足、降雪量较多的地区。一般来说,雪花落到地表承载物上时,由于地球引力作用,超出承载物面积的部分会继续滑落,最大平面面积应该等于承载物的面积。但“雪蘑菇”堆积在承载物上,最大平面面积甚至能超出承载物面积许多。那么,“雪蘑菇”是怎么“冒”出来的呢?
首先,有雪花形状的原因。雪花的形状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有星状、柱状和片状等。它们的形成条件和特性各不相同,其中星状雪花更容易互相粘连在一起,形成结构紧密的雪层。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较足时,更容易形成星状雪花,它们堆积起来、附着在承载物上,较为不易滑落,形成“雪蘑菇”。
丰富的降雪量,是“雪蘑菇”形成的另一必要条件。在冬季,纬度高、海拔高的地方通常降雪频繁、降雪量大。当有了一次降雪基础后,后续降雪的雪花不但会盖在原有承载物上,还会粘在上次积雪的边缘处。就这样,每降一场雪,积雪就厚一层,边缘就再向外拓展一点。如果仔细观察,在一些“雪蘑菇”边缘处,会出现一层层整齐排列的“薄膜”,就像树木的年轮。这就是在两场雪的间隙里,外部环境如阳光、大风等在积雪表面留下的层状痕迹。
在黑龙江,“中国雪乡”景区的“雪蘑菇”形状各异。白天气温较高时,积雪表层会部分融化,融化的雪水会沿着积雪空隙向“雪蘑菇”底部流动,渗透到底部后又在夜间冻结。在反复的冻融过程中,“雪蘑菇”内部原来的缝隙逐渐被新的冰晶体填满,雪颗粒之间结合得更紧密,提高了“雪蘑菇”的稳定性,更加坚固持久。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热点精选
- FlymeAuto荣获寰球汽车「年度智能座舱引领奖」2025-01-19 19:32
- 我科学家突破城市污水深度处理技术瓶颈2025-01-19 17:48
- 突破3000万,刷新最快纪录!第一名占比超70%2025-01-19 17:05
- “中国智算看贵安”媒体采风活动正式启动2025-01-19 16:57
- 圣旗发布B860系列主板酷睿Ultra200S新搭档2025-01-19 16:00
- 陈燕铭代表:让糖尿病管理更“智慧”,打造糖尿病智能健康管理模式2025-01-19 13:57
- “量子+”集群活力足2025-01-19 13:44
- 回顾安华卫浴2024年的精彩瞬间2025-01-19 10:42
- 加快构建具有山西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01-19 10:34
- 商务部:1月20日起实施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2025-01-19 1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