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以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
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宋豪杰日前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2025明文化论坛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北京秉承“文物保护成果的全民共享”理念,构建起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全新格局,在文化领域数字化赋能和信息化转型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
宋豪杰介绍,近年来,北京市文物局推出一系列举措,构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体系。例如通过无人机全景航拍与点云空间三维建模,为包括明长城在内的长城文化遗产“建档”,为日常巡查、风险监测、保护修缮、展示利用打下基础。同时,推动建设长城资源管理和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北京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平台,整合资源管理、本体保护、灾害识别、灾害监测等应用范围,实现对明长城和其他世界文化遗产的多维度动态监测和精细化管理。
同时,北京积极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上线入“云”,以鲜活生动的应用场景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为文化遗产传承提供全新的方式和途径。近年来,北京市文物局建立“北京市博物馆大数据平台”,整合政务、业务、公共服务三大模块,汇集北京地区博物馆藏品、展览、文创等各项数据资源。2023年,又在该平台的基础上,推出“北京博物馆云”小程序,为广大用户提供查询、预约、展览推介等一站式服务功能,极大提高了观众的便利性。
此外,北京市文物局还积极整合政府、文博机构、科技企业、高校科研单位、投资机构等多元主体,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例如,以长城文化资源为依托,推动城堡型村庄保护利用与特色产业培育相结合,引导民宿集群、非遗工坊、研学基地等新业态发展,形成“一村一主题”的长城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宋豪杰表示,面向未来,北京市文物局将持续加强全市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鼓励开展文物保护数字化工作。通过科技赋能夯实文化根基,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活”起来、“亮”起来、“潮”起来。期待更多优秀成果在北京落地,让文化魅力在科技赋能下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热点精选
- 健康学独立学者黄开斌入选《中国科学家年鉴》2025-06-12 12:22
- 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联盟成立2025-06-12 11:12
- 游戏助力青少年心理疗愈,全国现存心理咨询相关企业超13.5万家2025-06-12 10:49
- 武汉机器人嘉年华科技魅力尽显,全国现存机器人相关企业超89.1万家2025-06-12 10:48
- 农业机械助力夏粮高效抢收,全国现存农机相关企业超257.2万家2025-06-12 10:47
- 药师帮周线八连阳后整固蓄势基本面扎实获机构看好2025-06-12 10:19
- T3出行上线司机“平价餐”让司机群体不再“用餐难”、“用餐贵”2025-06-12 10:06
- 细菌造电池能精准调控神经血压2025-06-12 09:25
- 618新看点,特色品类商家靠好内容“弯道超车”!2025-06-12 09:17
-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詹启敏院士:打通中国微循环学会的“微循环”2025-06-12 08: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