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1∶50万草地植被图发布
青藏高原草地植被从未如此清晰!记者6月23日获悉,青藏高原草地植被图学术研讨会日前举行,《青藏高原草地植被群系图》在会上正式发布。该植被图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王艳芬教授领导的团队绘制,主要基于野外调查数据和多源遥感数据,是我国首张青藏高原1∶50万草地植被图。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之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该区域生态系统以草地为主体,属于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近50年来,在气候变化加剧与人类活动增强的背景下,青藏高原植被分布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原有植被图已难以准确反映当前植物群落结构与功能,亟待更新。
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为新一代草地植被图的绘制提供了新的契机。
在绘制植被图的过程中,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结合实地调查、多时期卫星遥感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制图方法,综合植物的光谱、结构、功能特征以及地形、水热等环境因素,精细刻画了高寒草地植物群系的空间分布特征。
“我们共识别出65种主要草地类型,其中高山嵩草草甸、紫花针茅草原、矮生嵩草草甸、垂穗披碱草草甸和线叶嵩草草甸这5个群系分布最广。”王艳芬说,通过与之前出版的《中国植被图》进行比较,这项研究发现了青藏高原近40年来植被结构变化。
具体而言,近40年来,高寒草甸在草地中的占比从50%上升到了69%,这有力地印证了青藏高原正在变暖变湿的趋势。不同草地的变化原因各不相同:紫花针茅草原的变化主要受气候影响,而高山嵩草草甸的变化则可能更多与人类活动有关。同时,这两种草地在各自区域内的主导地位也显著增强。
与会专家们对该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一致认为,首张青藏高原1∶50万草地植被图的完成,不仅精确描绘了植物群系的空间分布,还阐明了植物碳输入数量与质量对土壤碳库稳定性的影响,对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为未来进一步探索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屏障功能变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热点精选
- 我在北京做科普|让空天信息科技“飞入寻常百姓家”2025-06-29 11:01
- 我在北京做科普|带着“放大镜”,探秘地质与科普的世界2025-06-29 10:14
- 600余场活动来袭,2025年北京科学中心暑期活动拉开帷幕2025-06-29 09:36
- 我在北京做科普|在星辰与孩童之间架一座桥2025-06-29 08:56
- 从“上下楼”到“上下游”!曹杨这处党群服务阵地有了“新身份”2025-06-29 08:54
- 夸克“暖芒计划”走进贵州石阡为乡村考生志愿填报送上专家辅导2025-06-29 08:10
- 我在北京做科普|科普也是很时髦的职业:研究所里全职科普2025-06-29 07:32
- 国网浙江信通公司发布自主研发的代码审核智能体“酷德”实现电网代码“秒级诊2025-06-29 06:40
- 倒计时1天|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将走进西藏农牧学院2025-06-29 05:50
- 荣耀开启IPO,A股将迎2000亿「AI终端第一股」?2025-06-29 05: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