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贺铨:6G与AI“不谋而合”
7月3日,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6G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发展”专题论坛召开。论坛汇聚全球顶尖专家学者,围绕6G未来发展方向机遇与挑战、前沿技术及6G研发成果等重要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带来《以AI为引擎探6G创新路》报告。

邬贺铨介绍了移动通信每一代都有鲜明特征:1G 侧重移动性,2G 追求速度,3G 实现从电路交换到分组 IP 的转变,4G 开启移动化进程,5G 走云化路径,而 6G 将以智能化为主要标志。从终端发展来看,1G 到 2G 是手机终端和数据终端,5G 形成云、边、端系统,6G 则更期待通感算的深度融合。
邬贺铨表示,人工智能与 6G 不谋而合,AI 赋能 6G 成为智能化网络,为其创新打开思路。6G 网络既要服务于人工智能,又要支持传统通信业务和新型业务,还将新增 “AI 作为一种服务” 这一特色。AI 不仅服务于无线接入网和核心网络,催生 AI 终端,还在网络运行管理的网购、运维、企业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赋能 6G 服务垂直行业,拓展车联网、卫星互联网等领域。
“6G 时代强调智能体,它由特定场景的大模型训练而成,具备短期基因和长期记忆,能根据目标分解任务并执行,相比大模型更像 ‘代理’。智能体之间的交互至关重要,多个智能体协作能更好地发挥智能作用。”邬贺铨认为,6G 除支持传统及新型业务外,需重视 “AI 即服务”,包括智能网络服务、通感算一体服务、分层式服务和行业定制服务,通过互操作协议如 MCP 等支持智能体协同,还需云服务能力支撑。
核心网方面,AI 时代数据基础设施更丰富,6G 网络需应对大上行需求,解决企业 AI 平台建设的两难问题,通过算力枢纽连接等方式优化。邬贺铨说,无线局域网的 AI 应用需改造终端、空中接口和基站,采用异构芯片,增加 AI 处理层,借助边缘计算等提升网络性能,但面临数据不足、环境复杂、模型泛化性及边缘与终端交互等挑战。
“在无线技术优化上,6G 可利用 AI 在非理想状态下挖掘潜力,如空时二维编码、新型多址方式、分布式天线等。智能超表面虽有优势,但也存在移动终端适配、电磁干扰等问题。此外,6G 还探索无蜂窝模式,结合雷达感知能力实现通感融合”,邬贺铨这样认为。核心网引入 AI 可优化配置,但面临数据和算力成本、实时性及安全等挑战。终端 AI 化是必然趋势,将带来应用生态重构,形态多样化,实现多终端协作、接入融合,交互方式更丰富,内容从预制走向定制,连接模式更多样。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热点精选
- 十五运会来香港除了看比赛,还有这些亮点不容错过!2025-07-09 18:51
-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前沿探讨专题论坛召开2025-07-09 17:56
- 首个化妆品个性化服务信息消费体验中心落地北京2025-07-09 17:16
- 同仁堂医养公司援疆医疗队:以仁心医术架起京和健康桥2025-07-09 16:35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长沙龙:共商博物馆品牌建设之道2025-07-09 15:43
- 压力太大怎么办?来看院士如何调整状态2025-07-09 14:12
- 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比“十三五”末增长5倍多2025-07-09 14:11
- 中国太保产险率先接入支付宝商保码,提供一站式商保直赔可秒报销2025-07-09 13:11
- 器官“年龄”影响寿命,大脑最关键2025-07-09 12:22
- 上海援藏|江孜本土产品如何走向世界?2025-07-09 1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