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助推育种成为“可计算的科学”创新故事
仲夏时节,广东省河源、梅州、江门等地的水稻进入抽穗期,这里大面积种植名为“华航香银针”的水稻,因为产量高、口感好,还能抗病,已成为当地米业企业主打品种,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种子是农业的基础。由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育成的“华航香银针”水稻新品种,成功实现了产业化推广。由于达到720公斤/亩的产量指标要求,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2025年超级稻品种。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华南农大与企业合作打造了高通量生物数据分析处理平台,推动育种科研从“经验范式”向“数据范式”转变。
传统育种主要通过多样品种杂交,提供遗传多样性,筛选出更优良的品种。传统育种过程中的亲本选择,需要依据性状选择,杂交后代培育与表型观察都需要大量田间劳作且产量性状选择周期长。
在AI与大数据驱动的现代育种流程中,高通量生物数据分析处理平台如同精密运转的“生物计算机”,水稻育种被重构为几个精准可控的“数字环节”。比如,通过对种质资源鉴定与基因定位,找到优质种子基因;通过AI算法设计智能育种方案,减少田间试验成本等。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储成才说:“通过有目的设计优质、高产、抗病基因的育种方案,最终选育出‘华航香银针’这样综合性状优良的超级稻品种。”
从“看见之后再选择”到“先预测再验证”,使育种变为“可计算的科学”,极大提高了育种效率和精准度:传统水稻育种平均需8—10年育成新品种,而华南农业大学团队利用智慧育种方式,将育种周期压缩至3—5年。“华航香银针”的育种周期仅为4年。
现代育种过程中涉及的数据处理与管理等环节,都需要准确地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高通量生物数据分析处理平台,在现代育种过程中发挥着‘数字引擎’的作用,可以帮助科学家弥合传统经验育种与智慧育种间的鸿沟,大大加速生物育种进程,提高科研工作效率。”储成才说。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热点精选
- 容声冰箱自动制冰技术获权威认证,定义行业新标杆2025-08-14 05:43
- 九州通600998.SH新增一起对外投资,被投资公司为湖北九州通健康管理2025-08-14 05:09
- 京东家电815周年庆震撼来袭!狂撒8.15亿补贴叠加国补至高立省50%2025-08-14 04:33
- 母婴政策利好叠加,Babycare等商家在母婴“淡季”开启补贴热潮2025-08-14 03:33
- 奥飞数据拟募资不超过16.95亿元用于云计算及AI产业园2025-08-14 02:11
- 聚焦新兴产业、整合生态资源、加大全球布局京东产发穿越周期“路线图”2025-08-14 01:42
- 中国今年188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设备更新投资补助资金下达完毕2025-08-13 23:51
- 不同网球场地有何区别?2025-08-13 23:27
- “雄狮力量”的急先锋——以色列“长钉”反坦克导弹2025-08-13 11:33
- 第四届“金靴奔跑”创新创业大赛启动2025-08-13 10: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