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生物膜如何抑制微塑料堆积
微塑料进入环境后到底去哪了?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细菌自然产生的黏性生物膜能让河床中的微塑料处于松散状态,从而更容易被流水带走。这一发现有助于更有效地开展污染清理工作,并识别出隐藏的污染点。
微塑料在自然环境中甚至人体内的积累问题日益令人担忧。然而,由于影响其分布和沉积的因素众多,预测这些无处不在的颗粒将集中在何处一直颇具挑战性,因此也影响了治理工作的效率。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近期在《地球物理通讯》月刊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发现,生物膜的存在是决定微塑料颗粒在何处积聚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由微生物分泌的薄而黏的生物聚合物层可附着在多种表面,包括沙质河床或海岸。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含有生物膜的沉积物中,微颗粒不容易堆积,因为一旦落在这些区域,它们更可能被水流重新卷起并冲走。
研究人员使用了一个底部铺有细沙的流水槽,有时还加入模拟红树林根系的垂直塑料管。在一些实验中,流水槽的底床仅由纯沙构成;在另一些实验中,沙中还加入了生物材料以模拟自然界中常见的生物膜。
研究人员持续3个小时向水槽中注入混有微塑料颗粒的水流,随后用紫外光照射底床表面使塑料颗粒发出荧光,以便测量其浓度。
结果揭示了会影响塑料颗粒在不同表面积聚情况的两种现象:一方面,模拟根系周围的湍流阻碍了颗粒的沉积;另一方面,随着沉积在底床中模拟生物膜含量的增加,颗粒的积累也随之减少。
研究发现,生物膜填充了沙粒间的空隙,减少了微塑料嵌入的空间。这使得微塑料颗粒难以深入沙粒间隙,更易暴露在水流作用力下,从而更易被水流卷走。
研究人员说,虽然水流扰动、底床表面粗糙度等其他因素会使情况复杂化,但这项研究为实地微塑料污染调查提供了一个有用的视角。
研究人员以红树林生态系统为例指出,微塑料可能更容易积聚在以沙地为主的外缘区域,因为内部区域的沉积物含有更多生物膜。因此,沙质外缘区域应成为监测与保护的重点。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热点精选
- 每个团队获1200万元资助,成员年龄不超过40岁——这笔科研经费定向投给2025-08-17 12:07
- “科技丝路”激活文化基因AI赋能中国故事全球化2025-08-17 11:47
- 中国煤科:从“半封家书”看“世纪传承”2025-08-17 11:02
- 地质学荒野求生?整个地球都是它的实验室!2025-08-17 10:35
- 北京大气四项主要污染物持续稳定达标上半年细颗粒物平均浓度同比下降百分之十2025-08-17 10:32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用“万能积木”拼出“中国创造”2025-08-17 09:50
- 温度与深度:当医学社会学遇见《医学的温度》——东南大学2025年春季《医2025-08-17 09:34
- 易视界星乐控荣登国家级期刊《智慧医学》斩获科技创新一等奖2025-08-17 09:04
- “时间显微镜”揭示距今3亿年前后海洋生物的生命波动2025-08-17 08:45
- 研究发现鸟类酸味感知演化奥秘2025-08-17 08: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