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学家发现豆科植物“智能门禁”
本报讯 豆科植物既能“热情招待”根瘤菌来获取氮肥,也能坚决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是什么让它能如此“有礼有节”地对待不同微生物?这个谜团的关键部分被上海科学家解开。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日前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
自然界中,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关系可谓高效环保——植物为根瘤菌提供住所和食物(光合产物),根瘤菌则发挥“固氮工厂”的作用,将空气中植物无法直接利用的氮气转化为可吸收的铵态氮。要是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也能像豆科植物一样固氮,或将大幅减少化肥使用,推动可持续绿色农业的发展。
经过多年研究,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员团队发现,植物进化出巧妙的感知系统,可精准区分共生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且体内还存在一套特异的免疫抑制系统,能在共生菌侵染植物细胞时精准调控免疫反应强度,既可避免免疫反应过强阻碍共生过程,又确保不会被病原微生物蒙混进植物体内兴风作浪。
此次他们发现,豆科植物有一套巧妙的“信号识别系统”,能精准辨别根瘤菌。根瘤菌靠近植物时,会分泌一种信号分子“结瘤因子”。植物细胞表面的一种受体蛋白能够识别这一信号并被激活。细胞质内的类受体激酶蛋白MtLICK1/2则将这一信号传递下去,激活共生信号通路,最终促使植物形成根瘤器官,允许根瘤菌进入植物细胞共生固氮。
更令人惊叹的是,MtLICK1/2不仅帮助植物“开门迎客”,与根瘤菌建立共生,还能帮助植物“关门御敌”,调节免疫反应。在根瘤菌侵染初期,MtLICK1/2会迅速抑制免疫反应,避免植物免疫系统“误伤”根瘤菌。待共生关系建立后,它又能精准把控植物的免疫稳态,有效抵御病原菌的侵染。这种调控模式就像植物的智能门禁系统——既能识别友军,又能阻挡敌人。
该项研究不仅解答了豆科植物如何与根瘤菌“友好相处”而又不失“御敌”警惕的科学问题,还为农业绿色发展带来了新希望。如果科学家能在小麦、水稻等主要作物中“安装”类似的共生系统,未来或许能让粮食作物也能实现氮肥的“自给自足”。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热点精选
- AI助力深圳眼镜产业向高向新2025-10-06 12:33
- 今晚8点人人可领大额消费券!天猫618今晚8点开启预售2025-10-06 11:59
- 货拉拉2025“平凡之光魅力司机评选”启动2025-10-06 11:25
- “麦德姆”致旅客滞留北海站多方联动疏散安置1900余人2025-10-06 11:21
- 360助力“奥运冠军之城”七台河,培育新质人才2025-10-06 10:46
- 微信创新技术代表中国亮相大阪世博会2025-10-06 10:21
- 天溯计量IPO:行业前景广阔,战略布局未来2025-10-06 09:52
- 1晚多睡1小时!海信发布新风空调健康睡眠解决方案2025-10-06 09:43
- 营收、净利稳健增长!京东物流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发布2025-10-06 09:14
- 腾讯音乐Q1总收入73.6亿元,在线音乐服务收入同比增长15.9%至582025-10-06 08: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