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全力构建人工智能创新生态
近期,来自深圳市福田区的首批11大类70名“AI数智员工”正式上岗,引发广泛热议。这些特殊“员工”结合各项业务流程量身定制,可满足240个业务场景的使用需求。在公文处理中,它们的格式修正准确率超95%,审核时间缩短90%,错误率控制在5%以内;“执法文书生成助手”将执法笔录秒级生成执法文书初稿;“安全生产助手”生成演练脚本效率提升100倍,大幅提升了政务工作效率。
“AI数智员工”的上岗是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体现出这座“创新之城”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先行先试。近年来,深圳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技术创新、应用拓展与生态构建协同发展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政策赋能
数据显示,2024年,深圳市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2.4%;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增加值增长12.7%。深圳提出,2025年,将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深化“千行百业+AI”全域全时全场景应用,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回顾深圳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较早的产业布局、持续的政策支持,不断推动产业创新生态完善。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执行会长范丛明介绍,早在2010年前后,依托雄厚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深圳已着手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推动智慧城市试点。2019年,深圳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相继出台了系列政策,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2022年11月1日,我国首部人工智能产业专项立法《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正式实施,护航产业发展。2023年5月,《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正式印发,同步发布首批“城市+AI”应用场景清单,推动“千行百业+AI”。2024年3月,深圳推出“20+8”产业集群2.0版,并将人工智能列为独立集群;同年12月,《深圳市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的若干措施》印发实施,提出18条政策举措,包括发放“训力券”“模型券”等支持工具。深圳由此进入人工智能产业“全域全时全场景应用”深化期。
为强化产业创新要素保障,深圳还持续布局高能级创新载体,构建起以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孵化器、公共服务平台等为主体的创新生态体系,高标准规划建设深圳湾、西丽—石岩等十大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打造深圳湾生态科技园等产业集聚园区,为优质初创企业提供低成本产业空间以及算力、模型、语料、资本等创新资源与高效服务。
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让深圳孕育出一支支撑城市未来的企业“梦之队”。睿思芯科技术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睿思芯科创始人谭章熹说:“自2018年成立以来,睿思芯科迅速成长为RISC-V领域的领军企业,离不开深圳高效的产业链配套、活跃的资本市场以及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
“RISC-V是一种基于精简指令集计算原理建立的免费、开放的指令集架构,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高度可扩展性的特点。”谭章熹介绍,睿思芯科作为我国最早从事RISC-V指令集芯片开发的公司之一,将超标量单元与向量单元融合的创新设计,打破了海外垄断,于2024年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行列。
如今,深圳已汇聚人工智能企业2600余家,形成以龙头企业引领、高成长性企业支撑、初创企业竞相发展的“雁阵式”梯队,构建起从底层技术到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生态,覆盖芯片、大模型、运动控制、本体及下游应用等全环节。
技术突破
纵观深圳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不断推进底层技术突破是其蓬勃发展的基石。以芯片行业为例,DPU作为数据中心架构中的关键组件,是业界公认的未来三大算力基础芯片之一。深圳云豹智能有限公司用不到4年时间,成长为国内集成电路先进工艺大芯片DPU行业龙头企业。
“近年来,DPU SoC技术方案凭借其高性能、低功耗和通用编程的优势,已成为新一代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架构的主流技术路线。”云豹智能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萧启阳介绍,云豹智能自主研发了国内首款高性能、通用可编程DPU SoC,达到目前业界顶尖水平,该款芯片现已实现量产,应用于多个行业。
在硬件技术持续突破的同时,大模型领域也迎来爆发式增长。其中,腾讯混元、华为盘古位居国产通用大模型前列,思谋科技、晶泰科技等凭借出色的产品体验成为机器视觉、AI制药、智能语音、3D视觉领域垂类模型“领头羊”。
2024年9月,深圳元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中国最大MoE开源模型,将国产开源模型提升至国际领先水平。“AI提升智能,3D侧重呈现,我们希望通过‘AI+3D’模式,创建一个更加智能且真实的数字世界。”元象科技联合创始人肖志立说,元象科技自主研发了“端云协同”3D互动技术方案,推出了国内首个基于物理的3D动作生成模型MotionGen,能在20分钟内让“数字人”快速理解文本并生成与之对应的3D动作。凭借AI与3D的融合技术,元象科技于2024年正式进军VR大空间市场,并迅速出圈、成功出海。
底层技术的持续突破,展现出深圳人工智能产业强劲的创新活力。据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统计,2024年,深圳共申请人工智能相关专利37438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9885项;获得授权专利7553项,发明专利授权6033项。
随后,深圳AI创新产品推陈出新:华为、荣耀等整机厂商先后发布AI手机,翻译耳机、AI眼镜等智能可穿戴设备不断“出新”,乐聚机器人、逐际动力、众擎等企业先后发布各具特色的智能机器人产品。
在深圳市龙岗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深圳鳍源科技有限公司便依托自主研发的AI图像识别算法、视觉锁定算法和智能导航系统,打造出可有效应对复杂多变水下环境的水下机器人,大幅提升水下作业效率和安全性。鳍源科技公司首席营销官叶绿绿表示,鳍源科技现已获得150多项全球专利,服务全球超1万家客户。
场景拓展
对于人工智能产业而言,前沿技术、创新产品如何切实落地,赋能千行百业?创新应用场景是打通技术创新和商业应用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在深圳,整座城市便是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场。
近年来,深圳深入开展新场景大规模示范应用,积极开展“我帮企业搭场景”专项行动,累计发布近200个“城市+AI”应用场景;全力推进“我帮企业找市场”,2024年举办高交会、文博会等展会超400场,服务近7万家企业,推动“深圳创造”“深圳产品”走向全国、全球。
走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无人驾驶的新能源汽车正在道路上平稳穿行。它搭载着深圳元戎启行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智能驾驶系统“AI大脑”、固态激光雷达和11个摄像头,能精准应对各类路面状况。
“我们是国内率先布局‘无图’方案、端到端模型的智能驾驶企业。”元戎启行技术合伙人、副总裁刘念邱介绍,“无图”方案打破了对高精度地图的依赖,可让车辆在导航地图覆盖范围内,实现全域的高阶智驾功能。
在推动场景开放方面,深圳将按照“应开尽开”原则,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开放城市全域全时全场景。今年再开放100个应用场景,加速场景供需匹配,助力企业研发产品、迭代技术、验证性能;推动政府部门和国企主动开放市政环卫、应急救援等应用场景;鼓励制造业企业主动拥抱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全面开放质量检测、流水线组装等生产场景,推动人工智能加速赋能新型工业化。
在范丛明看来,随着当前大模型领域的迅猛发展,今年将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关键之年,相关技术、产品、产业链将迎来裂变式发展。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热点精选
- 中印尼共建“健康丝路”心脏中心启新程2025-04-19 06:14
- 从“看电视”到“用电视”苏宁易购彩电节开启“AI新视界”2025-04-19 05:33
- 扩内需促消费!苏宁易购26城新开升级46店2025-04-19 04:17
- 开启生命科学探索之旅科技馆之城系列活动举办生物医药专场2025-04-19 03:09
- 中昊芯英荣获首届福布斯中国投资价值初创企业100强2025-04-19 02:02
- 大悦城控股2024年营业收入357.91亿元归母净亏损29.77亿元2025-04-19 01:53
- 我国科学家研究证实:南极大陆整体呈现显著增温趋势2025-04-19 00:53
- 超聚变探索者大会2025|“1+1+3”新品发布,超聚变邀您共绘城企数智2025-04-18 23:55
- 丝路文旅热潮涌动多国从业者共绘合作新图景2025-04-18 22:59
- 第五届消博会参展规模创历届新高2025-04-18 22:41
